雖然從小沒進過幾次廚房,是家中公認的家事白癡,不過在學校上家政課,只要是煮飯系列就會非常捧場(如果是縫紉,則毫無興趣,亂做一通),覺得料理這件事情和化妝一樣,掌握到一些基本原則,就能夠自由變化,是很迷人的工作。大一住宿期間,每周固定一天是 6417 寢的下廚日,靠著賢慧的室友文綺的巧思,憑藉一根電湯匙、一只陶鍋,吃著簡便的火鍋、水餃,我們偷雞摸狗地在不可下廚的宿舍度過歡樂的夜晚。從此,我迷上了和朋友一起吃家常飯的歡愉
真正動手下廚,是大五研畢的那一年,我住的小套房有流理台(不過沒有瓦斯爐)、冰箱,外加妹妹給了一個電火鍋,當時還沒成為我婆婆的熊先生的媽媽給了一個小小的電子鍋。還曾邀請一些朋友來小套房吃晚餐,聽到大家的讚美感到開心(就姑且不論是真心還是假意囉)。但生性懶惰,煮沒幾次就覺得有夠累人,馬上放棄。
接下來的幾年中,陸續搬遷過幾個地方,慢慢地擁有了微波爐、小烤箱(後來壞掉丟了)、大同電鍋,可是沒有流理台,想要自己煮、吃完要洗碗,還得去廁所處理,感覺很差啊。
去年 11 月決定搬家,又回到了大五住宿的地點附近,雖然有廚房、有流理台,不過其他廚房該有的東西卻通通沒有,得自己安裝。心想木柵附近便宜的小餐館很多,特別是以前常吃的自助餐,非常便宜,可以先撐一陣子。
但隨著生產日期的逼近,總不能請了月子阿姨來家裡幫忙,卻連調理工具都沒有吧!咬著牙硬是裝好了廚房三機(辛苦了熊先生的荷包)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一開始還會很興奮地在 FB 發表當天煮食內容,最近則是懶惰了起來,只有在 G+ 規劃菜色,並設定「限制開放」,只給熊先生看一下晚餐菜色。
想菜色這件事情可大可小。熊先生都說自己很好養,老婆煮什麼他都通盤接受。可是煮婦的內心總事百轉千迴:要注重均衡營養,有肉有菜有飯;要色彩豐富,至少不要一桌三菜都是醬色;安排調理順序,想辦法在短時間內完工;買便宜的食材……
說到買便宜的食材,一開始我只上全聯買食材。雖然附近就是傳統市場,但內心對傳統市場卻有深深地恐懼感:潮濕、陰暗、髒亂、價格不明確(得自己開口問、自己殺價)。
直到四月初的某一個周末,婆婆堅持要來木柵,雖然她的理由很怪:
- 想要先來熟悉我家廚房 ==> 等哈哈出生要請他來幫忙的時候,就有機會啦,有必要趁現在嗎?
- 很堅持我懷孕末期行動不方便 ==> 我好手好腳的,不出門會悶死我啊。
一進去就放寬心了點。很明亮、動線清晰、分區陳列。婆婆說價格比起她常去的成功市場、通化市場便宜,蔬果、肉魚等都很新鮮,我放心了不少。肉販區的味道還是很濃厚,什麼時候我們的肉販才能進化成英國模式,用冷凍櫃陳列,那樣看起來清爽多了!
我內心很想買有機好食材,像是信功實業的豬肉、四方牧場的鮮奶、大王菜鋪子的蔬果和雞魚。但這些都價格不斐,也許等到哈哈要開始吃副食品、我也有工作的時候,才能考慮了。但至少,我現在「比較」願意進入傳統市場內了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因為經濟窘迫,三月之後把諮商和孕婦瑜珈都停掉,這兩個支撐我度過孕期的好夥伴離開了,或多或少有些不捨,還好有了廚房,幫助我打發大把光陰。
我手腳比較慢,總能在「煮」這件事情上面浪費時間:
- 規劃菜色:一個多鐘頭
- 安排下廚流程:半個小時
- 外出採買:半個多小時
- 回到家休息一下開始動工:約莫花掉兩小時。包含洗菜、切菜、洗米、開始煮、收工洗滌周邊用具、裝便當等
- 吃完不用洗碗洗鍋子嗎?要啊,熊先生自告奮勇地幫忙,他洗碗洗鍋,我清潔瓦斯爐和抽油煙機,約莫半小時
合計:4.5 小時
偶爾覺得沮喪,為了煮飯花那麼多時間,居然不到半小時就吃完了,投資報酬率實在不高。轉念一想:
- 晚餐份量煮多一點,方便次日裝兩個便當,一個給熊先生一個給自己,還可準備次日早餐,等於一天下廚一次,就能搞定兩個人六頓飯,不錯了啦。
- 最近越來越得心應手,速度正在縮短中:我通常下午五點或五點半開始煮,熊先生下班回到家約莫七點七點半,剛好可以開飯。有時候熊先生回到家,飯菜都煮好放到有點涼了,連鍋子都先洗好、瓦斯爐也清潔完畢,吃完飯只要洗碗,很快!
- 幫熊先生帶便當,省了他在公司附近覓食的痛苦:他的公司在國父紀念館一帶,怎麼吃都貴鬆鬆啊!
- 調劑身心:天天為了吃而忙碌,單純的身體勞動,專心地享受生活,轉移不適當的焦慮心情,很開心。
有時候,享受著偷懶時光。熊先生固定周二晚上要去參加程式人的聚會,那天也剛好是我產檢的日子,晚上就不煮了,等產檢完後賞自己一頓好吃的摩斯漢堡。周末則是交給熊先生大展身手,由我負責點菜。熊先生內心曾有大廚夢,雖然每次他進廚房都弄得很髒亂,我的內心總覺得很懊惱,而不由自主地在旁邊收拾,但有那麼一天我的腦袋瓜可以放空空,全心地接受熊先生對太太的寵愛,很值得。
熊先生做過馬鈴薯燉肉和豬肉漢堡排,好吃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熊先生每道菜吃到剩最後一點時,會怕我沒吃飽,要我把最後一點給吃完,我習慣性地回答:「吃不下了,剛剛邊煮邊吃吃很多。」想到要煮甜湯當晚餐後的點心,也不是自己愛吃,而是熊先生三月分換到新公司之後,特別想吃甜食,來補充消耗過多的腦細胞。先煮了兩次紅豆湯,接著煮了蜜芋頭配鮮奶,最近天氣熱,下次來煮綠豆湯。若切了水果,份數不多,就留一點給熊先生明日午餐。
有時候因為自己餓了,手腳速度加快,卻還沒有熟能生巧,難免出點意外。某天周末要做咖哩飯,先熱油準備炒辛香料,等油熱的同時還在忙別的事情,以至於油溫太高開始冒煙,我發現不對,趕快將辛香料下鍋,不巧動作太大、下鍋的料含有水分,居然大噴油跟噴食材,我趕忙著收拾掉落在地上的食材與拌炒鍋中物,等到覺得手臂疼痛不耐時,才急忙請熊先生拿冷凍庫中的冰袋冰敷我的右手上臂內側,一邊冰敷、一邊喊痛、一邊炒料。熊先生很心疼,要我離開廚房,我卻是固執地持著鍋鏟繼續做事。用餐完後認真檢視傷口,發現兩手手臂布滿了燙傷的紅斑點,細數約莫 30 個,最大的幾近有一圓硬幣大。
說來奇怪,煮婦們的心思似乎都很一致。記得小時候媽媽從廚房走出來,總說沒有食欲,因為在廚房裡邊煮邊吃已經很飽了,把許多的菜餚讓給我們,就連切水果也是如此。以前總覺得怎麼可能會吃不下呢?好矯情。現在明白了,那種心情是自然而然油生的。
就算抱怨費時費力卻吃不到 10 分鐘就結束很不划算,抱怨廚房很熱讓人沒有食慾,抱怨下廚造成的受傷疼痛,卻仍心甘情願地留在廚房,揮動鍋鏟、揮灑汗水,為什麼?
只因為煮飯不再只是填飽肚子,還有更多更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