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照顧類
- 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
- 超級嬰兒通
- 新生兒父母手冊
- 寶貝你的新生兒
- 親密育兒百科
- 寶寶睡眠聖經
- 輕鬆當爸媽,孩子更健康
- 哺乳全書
- 第一次餵母乳
- 發展心理學:兒童發展
- 社會心理學
這部分的書單又可以再區分不同的領域
親密派?哭鬧控制派?
或許是我認為小孩得從小養成好的作息,又或者是因為我之後想返回職場,也需要很好的作息做為後盾,因此我對於親密育兒法的見解亦感認同,但更傾向於「早點固定小孩的睡眠、飲食、作息」的哭鬧控制派。
基於上述原因,我雖然也看完了 5 ,但更喜歡 2 ,因為這本書言簡意賅、不流於死板的教條規範,而保有一定的彈性。書中亦特別關注了父母親面對小寶寶的複雜心情,另外我也喜歡這本書所舉出的實例,皆巧妙地融進了文章之中。
如果是喜歡「照表操課」的父母,或許可以參考 1, 3, 6
疾病照顧:
3 和 7 在疾病方面有很詳細的描述,3 可以當百科全書查,7 有全彩圖片,外加是國人寫作(小兒科醫師),很符合國情,並破除了一些國人錯誤的認知,非常適合新手爸媽拿著本書給長輩參考(長輩都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堅持,例如明明夏天卻要包得像粽子一樣……)。
哺乳:
推薦看 9,原因跟 7 一樣,是全彩、有圖片,新手媽媽可以按圖索驥,不至於天馬行空。
9 除了哺乳之外,還提到了許多其他的課題,不過想要找一本「專門」談哺乳的,那看 7 就好。
教科書:
最後兩本是熊先生大學期間的教科書,懷孕期間沒工作,最初就是靠這兩本大書打發時間。對於小孩未來的發展、教養、社會互動等議題,這兩本教科書雖然枯燥,但卻能提供比較完整的理論架構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(二) 散文類
- 小太陽
- 林家次女
- 紅嬰仔
- 頑童小番茄
- 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
- 認得幾個字
- 送給孩子的字
- 廚房之歌
- 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
- 看得遠的,就是好母親
不管是作者自己生養小孩,還是回憶過往父母親如何教育自己,這些教養現場的體驗,都給了我不少的感動與想法。
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散文家簡媜的《紅嬰仔》,內容描寫自己進入婚姻並產下一子的心路歷程,對於現代女性求生存的難處,在家庭、事業、自我發展等議題尚,如何求得平衡;以及邁入家庭後的心情轉折,都刻畫的深得我心。
而林良先生的《小太陽》,描繪一家五口的生活逸事,處處充滿幽默詼諧,讓我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柔軟、有耐性的母親。
張大春先生兩本談字的書,以及林太乙女士的回憶錄,都不約而同地展現了父親對於子女的期許。
最後三本書則是火紅部落客分享的教養書,她們不約而同的重視「食育」以及「家事教育」,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(三) 科普類
- 教養的迷思
- 網路讓我們變笨
前者讓我從「完美父母」的迷思中暫時解脫,當然我們可以決定小孩子在家裡頭感受到什麼樣的生活,但不代表我們得把自己累死。
我很喜歡這段話:
「為人父母並不是像大眾所想的那樣。這個工作並不是你努力幹、好好幹,就能擔保一定會成功。有些好父母就是會有壞孩子,這不是你的錯。……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,但這完全是個錯覺。放棄吧!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,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。
不要去管專家告訴你的話。愛你的孩子,因為孩子很可愛,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;享受他們,盡可能地教導他們你所有的知識。放輕鬆點,他們將來會怎樣並不會反映出你對他們的照顧。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,也無法毀滅他們。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;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。」
後者則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件事情:在小孩尚未建立起閱讀習慣前,別讓他先被 3C 商品給綁架了!
雖然熊先生覺得「限制」並不好,但我仍然覺得,不管是上網、打電動、看電視、玩手機與 iPad,都得等一等,或者是有所規範。
小孩有太多東西需要去親近了:親近大自然、親近自家旁邊的市場與街廓、親近人文藝術的美好、親近體育活動來強身健體、親近父母親的長輩朋友來習得人倫之道……
那麼早讓他們被 3C 商品綁架,除了弄壞眼睛,更狹隘了視野。雖然物品該如何使用是操之在己,但從書中的諸多例證中,這些物品的「存在」就足以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,怎能不謹慎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